你的原生家庭與內(nèi)在小孩對你到底有多大影響?
更新于 2023-06-06 ? | 瀏覽次數(shù) 0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生命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關系。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里受傷。每個人都有內(nèi)在的小孩,如果小時候在原生家庭里受的創(chuàng)傷比較大,內(nèi)在的小孩會有很多壓抑的創(chuàng)傷和情緒。全球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又會影響每個人一生。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里受傷、都會有遺憾和痛苦,但不要把原生家庭的問題,當作是自己不肯成長、不肯改變的借口。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么:你現(xiàn)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chuàng)造一個文化和傳承。你沒有療愈的創(chuàng)傷和問題,都會復制和傳承到孩子身上。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有些人可能會說:在原生家庭里發(fā)生的事情,很多都不記得了。那么,可以回憶起來的事情,和我們年幼在原生家庭里發(fā)生的一些不記得的事情,哪個對我們的影響更大呢?人好比一臺運行良好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界面,是我們需要看到、或者想要看到的界面。但決定呈現(xiàn)這些界面的程序,卻隱藏在背后,以一種自動的方式在運行。因此,我們就是這樣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序的驅(qū)使,而表現(xiàn)出現(xiàn)在的行為模式。在我們成年后的生活工作中、人際交往中,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除此之外,除非我們覺察、療愈、改變,不然就會以這兩種方式一直重復下去。比如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我一直都是這樣的,我家就是這么擠的。”從心理發(fā)展理論來看,我們相信個人的過去及童年經(jīng)驗,會對現(xiàn)在的自己有很大的影響。一個人要發(fā)展成健康、功能鍵全的成人,成長中的每個階段都有關鍵性的發(fā)展任務。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期望可以被當作「一個人」來愛,并且也有人來接受他的愛,這是使一個人在成長中學會愛與信任的關系之起點。若孩子們成長所期望的需求受到挫折、不能滿足,則孩子會經(jīng)驗到痛苦與傷害,而影響到對自己的看法扭曲,對他人的不易信任,以及對事情麻痹反應。一般而言,凡是有感覺或情緒的字眼,如快樂、痛苦、憤怒、高興、哀傷等情緒,就可能是【內(nèi)在小孩】在說話,通常是用情緒與思想溝通。內(nèi)在小孩受傷的因素主要是因為需求沒有被滿足,如愛、安全、信任、尊重的需求沒被滿足。一個人為了求生存,在一個幼年受虐或不安全的環(huán)境,我們必定某個程度需要否定【內(nèi)在小孩】,以脫離真實自我,避免不好的感受。比如:妻子在一個家庭親密度高的家庭長大,丈夫在一個家庭關系淡漠、疏離的家庭中長大。過年的時候,妻子陪丈夫回家,吃完年夜飯,一家人四散離開,毫無親密感。留下新媳婦一個人在飯桌邊面對滿目杯盤,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時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餃子,穿戴整齊坐在桌前等著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卻還在床上睡覺,妻子把他匆匆叫下來,感到特沒面子,倍受傷害,丈夫還是覺得不解。所以,當你沒有感受到愛的時候,并不代表對方不愛你,只是每一個人學習到的愛的表達方式不一樣。同樣,當你覺得受傷的時候,并不代表別人故意要傷害你、針對你,只是這個人本身壓抑了很多的傷痛和傷害,內(nèi)部已經(jīng)塞滿了,他對任何人事物,都會充滿敵意和攻擊。我有一個朋友,她是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yōu)的女孩子。但她選擇伴侶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因為很難維持而分手。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yǎng)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她經(jīng)常一個人放學回到家,一個人面對著空蕩蕩、漆黑的房間,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沒有。這些成長過程中的經(jīng)驗,讓她內(nèi)在有非常強烈的孤獨感和匱乏感,她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真正的愛和很好的伴侶。所以她常常會選擇比自己條件差的男生,相處一段時間又因為不安全感而將對方推開。對于我們的親密關系,則很像兩個戀人要在一個完全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里跳一支很難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譜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們必須學習了解原生家庭,擺脫【內(nèi)在小孩】的接管,在漆黑的潛意識中為愛點燃一盞燈。生命中,我們常常不由自主的重復一些模式:喜歡某類人、不喜歡某類人;強烈渴望想要得到某些精神、物質(zhì)上的東西。我們童年在原生家庭所缺失和受傷的,我們往往會想通過在后續(xù)的關系和生活中補足回來,填補內(nèi)心受傷的空洞。1.你從小最需要的,而最沒有得到滿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4.你的“創(chuàng)傷”,或你的一個強烈的經(jīng)驗感受,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是什么?將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仔細的感受和察覺自己,然后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感悟。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里受傷、都會有遺憾和痛苦,但不要把原生家庭的問題,當作是自己不肯成長、不肯改變的借口。過去原生家庭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為自己負責任。而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么:你現(xiàn)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再重新創(chuàng)造一個文化和傳承。你沒有療愈的創(chuàng)傷和問題,都會復制和傳承到孩子身上。過去不好的事情,不要持續(xù)下去;過去好的經(jīng)驗,要把它傳承下去。你正在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家庭幸福。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并尊重孩子的爸爸。爸爸媽媽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要因為自己的關系問題而傷害孩子。孩子的生命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于無意識里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因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夠白頭偕老,如果夫妻離異,或者感情出現(xiàn)問題,如何去幫助自己的孩子?如何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據(jù)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心靈的那個需求就會卡在那里,一直渴望得到填補。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因此,我們要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的需求。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孩子就會感到空虛無力。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內(nèi)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例如: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接,會采取強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但私底下會像爸爸,甚至在潛意識里跟隨著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當父母否定自己的伴侶時,父母正在給孩子什么樣的信息呢?因為孩子心里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接,但有關他爸爸媽媽的信息全是負面信息,他當然只能跟這些信息連接,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既然與父母連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需求:不只是稱贊孩子,重點是稱贊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好的信息方向與爸媽連接,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媽媽,并允許孩子和他/她連接:當孩子連接的渴望被允許了,就不會那么強烈地在暗地里連接那些被否認的缺點。離婚的父母若能這樣做,孩子會有更好的發(fā)展。他們會學到大人有時候會吵架、夫妻有可能會分開、但是他們卻能承認彼此的位置,也承認對方的父母身份。這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言傳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對于我們的父母來說:不要因為伴侶的行為,而去否定他們是孩子父/母的身份。祝福所有的父母與孩子,都能夠通過改變、覺察與療愈,擁有越來越幸福的人生。
-THE END-
文章整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