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逆反心理分析
更新于 2014-03-05 ? | 瀏覽次數(shù) 0
逆反心理在小學生中或許并不少見,但嚴重的就會影響學生健康發(fā)展,妨礙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據(jù)統(tǒng)計,當前有15%—20%的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傾向。為了促進學生健康,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探究學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藝術。
逆反心理的產(chǎn)生: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對某類事物產(chǎn)生了厭惡、反感情緒,做出與該事物發(fā)展的常理背道而馳的舉動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其主要特點是:你要我這樣,我偏那樣,你不準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具有明顯的“對抗”、“反控”情緒。
逆反心理是人適應外在環(huán)境的一種正常的心理機能,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自我價值保護逆反;2、超限逆反:超限逆反是指機體在過度接受某種刺激之后所做出的逃避反應;3、禁果逆反: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會激發(fā)人更強烈的探究欲望,這種心理反應又被稱作“潘多拉效應”。
逆反心理是一種反常心理,雖然不同于變態(tài)心理,但也帶有變態(tài)心理的某些特征。小學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后果將是嚴重的,不僅直接影響學習的順利進行,而且嚴重影響學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甚至給家庭帶來負面影響。
(一)主觀原因
1、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躍、獨立意識日益增強,希望擺脫家長和教師的管束。他們討厭仍被人視為“孩子”,具有很強的自尊心;為了表現(xiàn)出自己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對周圍事物常持批判態(tài)度。
2、受好奇心的驅(qū)使。少年兒童多數(shù)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你越禁止我越要干,你越不讓我看我越要看,越不讓接觸我越要接觸一下。好奇心過強就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需要。要滿足這種需要,就往往對教師的要求表現(xiàn)出逆反。教師管得越厲害,學生逆反心理就越強。
3、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少年兒童由于年齡小,知識經(jīng)驗不豐富,因而自我克制與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求知欲旺但易轉(zhuǎn)移興趣,自尊心雖強但又很脆弱,批判能力也往往是盲目的。這些正是導致逆反心理滋生的主觀原因。
(二)客觀原因
1、教育方法失當
老師的工作方法欠佳。教師教育方法簡單、生硬,就會逐步形成師生感情上的冷漠、疏遠、對立,這是導致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觀原因。比如,有的教師在教育犯了錯誤的學生時,采用粗暴的態(tài)度,冷嘲熱諷的語言等,觸犯了學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師不善于體察后進生的心情,一味的責備、訓斥;有的教師抓住學生的一點過失不放,又寫檢討,又上門“告狀”;有的教師處理事情不公平,對不服的學生,采用高壓手段,結(jié)果壓而不服,引起學生的反感,凡此種種,都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
2、家長對子女教育簡單粗暴:
(1)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雖小,也有自尊心,成人應尊重他們,根據(jù)他們的身心特點進行教育,那種“棍棒底下出孝子”、諷刺、挖苦、辱罵、體罰,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呼呼叨叨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說注意這,一會兒說注意那,嘮叨沒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厭煩,產(chǎn)生逆反心理。
?。?)不顧孩子的個別差異和意愿,強行“定向”一些爸爸媽媽望子成龍心切,他們要孩子學這學那,如規(guī)定每天讀多少單詞、練幾小時琴等,否則給予懲罰。這種急于求成、拔苗助長的做法,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家長缺乏與孩子經(jīng)常的感情溝通家長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家長。其表現(xiàn)形式有粗暴和沉默兩種。
?。?)成人對孩子過分遷就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信息讓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長想管教時,孩子就很不適應,必然出現(xiàn)逆反。
?。?)家長式的作風專橫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暢。壓抑,從而就以反抗來回答家長。
?。?)孩子對家庭和父母不滿意孩子認為家庭缺乏平等、民主和尊重,尤其父母感情不和會使得孩子心理發(fā)生障礙,往往以逆反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滿,還有因父母沒有榜樣作用而感到?jīng)]有精神支柱而苦惱,也會以逆反情緒作為發(fā)泄。
?。?)缺乏滿足感由于種種原因父母不能經(jīng)常和孩子在一起,盡管物質(zhì)上極大豐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饑餓,時間長了,在缺少雙親愛的情況下就會以逆反和沉默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3、教育內(nèi)容單調(diào)
有的教師對學生總是陳詞濫調(diào),學生感到厭煩,導致逆反心理。也有的教師調(diào)子唱得太高,教育上不從實際出發(fā),也會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
4、學生成長過程中生理與現(xiàn)實矛盾
5、不良群體的影響
同齡或年齡相近的學生較易組成群體,他們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體驗,有相近的愛好,以尋求心理平衡。特別是中高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受到慫恿,做一些不該做的事。在學校敢于與老師頂嘴,在家勇于反抗父母定下的規(guī)矩,則被同學們稱贊與吹捧,受到壞朋友的認可,使學生產(chǎn)生錯覺。
那么,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并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教育呢?
根據(jù)產(chǎn)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觀原因和學生的心理特征、個性特點,對學生的教育,歸納為以下幾點原則和方法:
(一)了解學生,因材施教
了解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前提條件。
(二)尊重學生,培養(yǎng)信心
自尊心人皆有之。學生的自尊心是一個人要求受到社會和集體尊重的感情。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學生進步的動力。實際上,逆反心理正是自尊心的一種畸形表現(xiàn)。教師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培養(yǎng)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特別注意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抓住“閃光點”及時表揚好的思想苗頭和行為,激起他們的自愛心,喚起他們走向先進行列的信念,增強克服缺點,改正錯誤的信心。
尊重學生是教師自身素質(zhì)的一種體現(xiàn),尊重學生是給予學生自新的一種機會。
(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zhì)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深沉的愛兼有母親的親昵的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jié)合的那種愛。”就是說,對學生要以愛動其心,以嚴導其行。要求得到教師的愛撫,是小學生普遍的心理要求。有的老師愛撫地摸一下學生的頭,或深情地望一眼,或吩咐他一件事,他都感到是對自己一種鼓勵與期望。
(四)正面引導,啟發(fā)自覺
正面引導就是對思想問題要進行疏導,調(diào)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nèi)部動力,用積極因素去克服消極因素。具體做法是:
1、堅持說服教育。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耐心地進行教育疏導,幫助他們分清是非,提高認識,再具體指出前進的目標。做這類學生的工作要堅持說服,反對壓服,即使學生一時想不通,堅持錯誤看法,也不要急躁,而要耐心地教育和等待,給他一段時間去思考,相通了是會轉(zhuǎn)變的。這時可以運用“留白”藝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用冷處理,欲擒故縱,稍作停留,以使學生有一個余地,反思審視,自省自悟。
2、表揚為主。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同時具有“失寵感”。
3、加強同輩群體的指導。
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chǎn)生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或者說是一種生存、生長環(huán)境對人的壓力作用。積極的群體對個體的正常心理產(chǎn)生的則是一種動搖力量。為此,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正確指導,及時發(fā)現(xiàn)不良風氣并做到盡早扭轉(zhuǎn)是防范小學生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氣滋生、擴大有效手段。特別是對同輩群體中“領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導,則更是必要的。
4、加強對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分析和導向
面對社會錯綜復雜的文化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小學生往往還未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常常是因為好奇心驅(qū)使進行模仿,難以辨清其實質(zhì)或其中蘊含著的積極、合理因素。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及時、有效、準確地把握這些現(xiàn)象和問題,把它提出來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實質(zhì)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幫助小學生建構(gòu)正確的認知,避免盲目的追隨,提高他們是非判斷能力。這也可預防、消除逆反心。
(五)施以寬容,給以師愛
寬容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一種藝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達到嚴格要求不能實現(xiàn)的境界。寬容還是一種教育機智,面對有逆反心理的學生,訓責呵斥,固然也能把學生推到對立面,他們當面聽從,心理卻大大不服氣,這樣會更加拉大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而寬容卻能起到“以柔克剛”、“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犯了錯誤,大多數(shù)同學都會體會到潛藏在教師內(nèi)心深處的信任和尊重,從而填補師生之間的空白,強化其改過圖進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