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停地呼喚愛,你卻只知道講道理
更新于 2017-10-13 ? | 瀏覽次數(shù) 0
1
有次打車時遇到一個健談的司機,得知我的工作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關,他立馬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在后來的談話中得知,原來這位司機爸爸和孩子的媽媽在孩子初中的時候就離婚了,據(jù)他所說,他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所以花了高價送孩子進了一個寄宿制國際學校,每年光學費就好幾萬,爸爸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孩子似乎并不領情,初中之后就沒有再上學,游蕩于社會,跟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打架鬧事,25歲了依舊向他伸手要錢……
總之,爸爸覺得兒子太不聽話,太不懂事了,無論他如何苦口婆心地教育兒子,兒子都聽不進去。
等紅綠燈期間這位司機爸爸掏出手機讓我看他與兒子的微信對話,在微信里爸爸還是在和兒子講做人的道理,甚至還因為氣憤辱罵兒子,而兒子卻冷冷地回應:反正你從來就沒關心過我。
透過屏幕上冰冷的字,我可以感受到這個兒子內心的憤怒和失望。
2
十年的時間,兩個人的溝通似乎從來就不在一條線上,一個談做人,一個談你愛不愛我。
我當然認為一個25歲的成年人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是這位爸爸和孩子的溝通方式顯然存在問題。
我當時最大的感觸是,如果這位爸爸能夠早點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改變一下溝通方式,這個孩子的人生會不會不太一樣?
爸爸無法理解,我送你上學費那么貴的學校,我養(yǎng)你到現(xiàn)在這么大,供你吃供你喝,為什么你會說這樣的話?
對一個25歲的成年人講15歲就該知道的道理,并且在講了十年無效之后繼續(xù)重復,顯然這樣的溝通方式是有問題的。
想想一個剛上初中的孩子,剛剛進入青春期,爸媽離婚了,心情還沒有平復下來,就被送進了寄宿制的學校,即使是爸爸花費高價的國際學校,孩子也會容易產(chǎn)生被拋棄的感覺。爸爸很可能認為自己提供好的學習環(huán)境,已經(jīng)盡到自己的責任,但卻不知道學校是無法替代家庭給予孩子的愛。孩子想要確認父母是愛他,不會拋棄他的。所以,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在呼喚父親的愛。只是,呼喚了十年,卻依舊得不到想要的回應。
孩子不停地呼喚愛,你卻只知道講道理。
3
很多時候,“愛”的功效要遠遠大于我們所說的那些道理。有的家長會覺得委屈,我當然是愛孩子的,可是我的愛怎么不管用?我們這里所說的愛,是要被孩子感受到的愛,不是家長自認為愛孩子的方式。
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沒有找到愛孩子的正確方式,不懂得“如何愛”。
所以,我們常常會說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系才是最重要的。在親子關系良好的前提下,家長所說的道理才有可能被孩子接受。否則,說再多的道理,也教育不好孩子。
缺乏理解和溝通的愛,只能讓父母和孩子雙方傷痕累累,疲憊不堪。
如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如何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如何才是真正地“為孩子好”?
……
這是每一位家長都需要思考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