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老师国产黑色丝袜上线_日韩AV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亚洲_国产成人精品激情爆乳视频_无码性色国产一级特黄大片_亚洲国产激情国产AV

鄭州領先心理咨詢
預約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qū)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我的位置: 首頁 > 青少年問題 > 青少年教育 >
青少年教育

弗洛姆:母愛應能容忍分離

更新于 2018-09-08 ? | 瀏覽次數 0

 

01

 

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母親熱愛新生兒,并不是因為孩子滿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為這是她生的孩子。無條件的母愛不僅是孩子,也是我們每個人最深的渴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通過努力換取的愛往往會使人生疑。人們會想:也許我并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人帶來歡樂,也許會節(jié)外生枝——總而言之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此外靠努力換取的愛常常會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歸根結蒂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鑒于這種情況,因此我們所有的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著對母愛的渴求,是不足為奇的。大多數的孩子有幸得到母愛,而成人身上的這種渴望更難得到實現。

 

02

 

同父親的關系則完全不同。母親是我們的故鄉(xiāng),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親不體現任何一種自然淵源。在最初幾年內孩子同父親幾乎沒有什么聯系,在這個階段父親的作用幾乎無法同母親相比。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chuàng)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父親是有條件的愛。父親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無條件的母愛一樣,有條件的父親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是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贏得,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就會失去父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父愛的積極一面也同樣十分重要。因為父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嬰兒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上都需要母親的無條件的愛和關懷。在六歲左右孩子就需要父親的權威和指引。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一個好母親是不會阻止孩子成長和不會鼓勵孩子求援的。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并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并最終脫離自己。父愛應該受一定的原則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

 

03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fā)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fā)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

 

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通過合并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親的良知,又同父親的良知生活在一起,盡管兩者看上去互為矛盾。如果一個人只發(fā)展父親的良知,那他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親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就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fā)展。

 

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系發(fā)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最后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如果人不是這么發(fā)展就會導致神經病。

 

譬如造成神經病的一個原因可能是一個男孩有一個十分慈愛,卻又很嬌慣他的母親,同時又有一個性格懦弱或者對孩子不感興趣的父親。在這種情況下,小男孩會牢牢地抓住同母親的聯系,發(fā)展成為一個十分依賴母親的人。這種人往往孤立無援,需要得到保護,不可能獲得父親的一些特點:如紀律、獨立性和駕馭生活的能力。他就會企圖在所有的人身上尋找“母親”的形象,有時在婦女身上,有時在有權威的男子身上。

 

反之,如果母親性情冷淡、麻木不仁或者十分專制,孩子就會把對母愛的需要轉移到父親身上,就會變成單一的向父親方向發(fā)展的人。這樣的人往往只服從于法律、秩序、權威的原則,卻沒有能力希望或者得到無條件的愛。如果他的父親很有權威,同他的關系又很密切,就更會加強他的這一發(fā)展。其他的調查也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某些神經病形式,如強迫性神經病同患者的單一父親聯系有關,而另一些病狀,如歇斯底里、酗酒,不能面對現實生活和厭世則是同母親的單一聯系所致。

 

04

 

母愛是對兒童的生活和需求作出的毫無保留的肯定。但這里還應該補充說明一點。對幼兒生命的肯定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必須關心幼兒并對其成長負有責任,以維護和發(fā)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則超出了維護生命的范圍,那就是要使孩子熱愛生活,要使他感到:活著是多么好!當一個小男孩或小女孩有多么好!在這個世界活著有多么好!

 

母愛的這兩個方面在圣經的《創(chuàng)世紀》里表現得很明顯。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和人,這符合對生命的關心和肯定。但上帝所做得還不僅僅于此。在上帝創(chuàng)造人和世界以后的每一天里上帝都要了解情況,要知道一切是否都好。同樣,母愛的第二個方面也是要給孩子一種“誕生在這個世界是多么好”的感受。母親要賦予孩子對生活的愛,而不僅僅是活下來的愿望。同樣的思想也表達在圣經的另一個象征性故事里。上帝所許之地里(土地始終是母親的象征)流著乳汁和蜂蜜。乳汁象征母愛的第一個方面:對生命的關心和肯定,蜂蜜則象征生活的甘美,對生活的愛和活在世上的幸福。

 

大多數的母親有能力給予“乳汁”,但只有少數的母親除乳汁外還能給予“蜂蜜”。為了能給予“蜂蜜”,她不僅應該是一個好母親,同時也應該是個幸福的人——但這一目標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怎么估計也不會過高。母親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恐懼都具有傳染性,兩者都會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事實上我們確實可以在孩子身上,也可以在成人身上看到,哪些人只得到“乳汁”,而哪些人既得到“乳汁”,又得到“蜂蜜”。

 

母親和孩子的關系就其本質來說是兩個不平等人之間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有一個人需要幫助,而另一個人給予這種幫助?;谀笎鄣倪@種忘我無私的特點,母愛一直被看作是愛情的最高形式和最神圣的感情聯系。但是看起來母愛中值得贊美的東西還不是母親對嬰兒的愛,而是母親對成長著的孩子的愛。大多數的母親在她們的孩子尚還幼小,而且完全依賴她們的時候,她們確實很愛自己的孩子。大多數的婦女希望生孩子,由于孩子的誕生而感到幸福,而且急不可待地希望自己來照料孩子,盡管她們除了孩子臉上的笑容和滿意的表情外一無所得。

 

看起來母親之所以持有這種態(tài)度是一種本能所致,這種本能同樣可以在動物身上找到。但是不管這種本能的作用有多大,比這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因為母親一直把孩子看作是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親對孩子的愛和癡情很可能是滿足自戀的一種途徑。另外一個根源也許是母親的權力欲和占有欲。一個軟弱無能,完全服從母親的孩子不言而喻是一個專制并有占有欲的母親的自然對象。

 

05

 

雖然對母親的動機各有解釋,但最重要的動機是我們稱之為“超越自己”的追求。這一追求屬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覺悟和下列事實為基礎:即人對自己的純生物作用不滿,他不能忍受自己僅僅是被扔進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創(chuàng)造者,是能超越處于被創(chuàng)造者消極地位的生命。滿足這一要求有許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徑就是母親對自己創(chuàng)造物的關懷和愛。在孩子身上母親超越了自我,她對孩子的愛使她的生活產生新的意義。(正因為男子不能通過生育來滿足超越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只能通過用雙手創(chuàng)造物體和創(chuàng)造思想來證明他的創(chuàng)造能力。)

 

但是孩子必須長大,必須脫離母體和母親的乳房,必須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生命。母親的真正本質在于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也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到母愛和性愛的區(qū)別。在性愛中兩個迄今為止分開的人結合在一起,而在母親中過去是一體的兩個人分開了。母愛不僅應該允許這一分離,而且還應該希望并促成這一分離。

 

只有在這個階段,母愛才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這時就要求母親無私并能貢獻出一切,除了被愛者的幸福一無所求,但恰恰在這點上許多母親都失敗了。自戀的、專制的和貪婪的婦女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可以是一個很疼愛孩子的母親。但是當孩子處于同母親分離的階段時,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覺得給比得更幸福的婦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實的婦女才會繼續(xù)是一個疼愛孩子的母親。

 

對正在成長的孩子的愛,這種忘我無私的母愛也許是愛的最困難的形式。但是由于母親對孩子的愛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給人一種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為難以做到這點,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熱愛丈夫,熱愛其他孩子,熱愛陌生人和人類的婦女,才能成為真正愛孩子的母親。在這個意義上,沒有能力愛的婦女當她們的孩子幼小時,可以是一個很嬌慣孩子的母親,但永遠成不了愛孩子的母親。檢驗這一點的試金石是看一個母親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離,以及在分離后能不能繼續(xù)愛孩子。



版權所有:河南領先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qū)金水路英協路交叉口東南角盛潤國際廣場東座2002室
電話:0371-86667057 86667059 86667053 ?? 網址:http://www.whybdy.com/

豫公網安備 41010502002847號

豫ICP備1601822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