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安徽淮南鳳臺古城中學公開砸學生手機的視頻火了。
從視頻里我們看到,在師生大會面前,幾名老師拿著手機狠狠地敲打著,有手機被砸到冒煙。

后來校長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銷毀了不到十臺手機,校方曾事先和家長簽協(xié)議,禁止手機進入校園,違者將被銷毀手機。
該校長還表示,雖然知道這樣做有點過激,但是不這樣做的危害更大,哪怕學校成為一個負面的案例,但是我希望能影響到其他家長和學校。
對于這樣的做法,網(wǎng)友們都是什么樣的反應呢?
還有的人表示不理解,畢竟手機也是花錢買來的,這樣的做法未免有點太過激。
在學校本來就是學習的時間,如果學生們紛紛帶著手機進學校,那么學生們很容易在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下沉迷于手機。
記得孫儷在上節(jié)目的時候,主持人涂磊曾經(jīng)問過她在家是怎樣解決孩子玩手機的難題的。
這是一個很妙的回答,我對這句話的解釋就是,合理看待手機和合理使用手機。
畢竟大環(huán)境下,孩子不接觸手機是不可能的,但就怎么樣用手機上,家長一定要有自己的規(guī)矩和底線。
當我們把“要不要阻止孩子玩手機”轉(zhuǎn)化為“孩子為什么喜歡玩手機”這個問題上去,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就不再是個難題。
當然手機里各種各樣好玩的游戲,好看的電視,提供談資的八卦內(nèi)容,社交網(wǎng)絡肯定是客觀原因。
這些客觀上的因素吸引著孩子沉迷網(wǎng)絡欲罷不能。
但是就主觀原因而言,我們也應該知道孩子沉迷手機和網(wǎng)絡的原因,其實是在實現(xiàn)一種自我滿足。
每個孩子從2-3歲開始便有了自主意識,是真正宣告自己的人格獨立和實現(xiàn)自我接納的重要階段。
比如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把什么都看成自己的,你讓他分享一塊小餅干給你,他會把餅干拽得緊緊的。
每個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后,他們便有了主權需求、認同需求、情感需求。
這些需求在日常生活關系中有可能被滿足,也有可能不斷受挫。
而當孩子的需求嚴重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心理上就會出現(xiàn)一種“過度補償”的情況。
孩子離不開手機,沉迷網(wǎng)絡,其實在這里,手機就是一種“過度補償”。
因為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不到的需求,都可以在手機被滿足。
比如打游戲擊敗對手獲得的成就感,比如網(wǎng)上聊天獲得的歸屬感,比如看電視的時候獲得的自主感和滿足感。
如果孩子沉迷在手機里就說明他在某些方面的需求出現(xiàn)了嚴重的缺失和挫折。
家長更應該意識到孩子玩手機的原因是出現(xiàn)了哪種缺失。
與其糾結要不要給孩子玩手機,不如去尋找能給孩子帶來真實成就感、歸屬感和自主感的更有意義的活動。
糾正一個行為最好的方式,是用一個可被接受的行為取代原有的壞行為。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能影響孩子的,從來是父母的處理態(tài)度,如果你的孩子沉迷于手機,那么以下幾點不妨試試。
其實不止玩,大千世界里的五彩繽紛遠比網(wǎng)絡上的五花八門要精彩。
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歷史人文,探索現(xiàn)實世界遠比鉆研網(wǎng)上的虛擬快感更容易讓人獲得歸屬和滿足感。
一次乒乓球比賽,一次旅行、一場有趣的座談會,這些都會讓孩子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
當孩子見識了日月山川,才不會沉迷于小小的屏幕之間。
二、 合理規(guī)定手機和網(wǎng)絡時間
因為人的天性就是對禁止的東西好奇,越是被限制,孩子反而越好奇。
一旦獲得自主玩手機的機會,會更加沉迷于網(wǎng)絡。
所以,如果你給孩子玩手機的自由,并讓他自己合理制定玩手機的時間和處罰制度,這不妨為一種更明智的做法。
如果不想讓孩子玩手機,那么最好是家長自己少玩手機。
當孩子反問一句,“憑什么我不能玩,你就能玩”的時候,只會讓家長失語。
所以,家長可以以身作則多陪陪孩子,有時間帶著孩子看書、聊天、旅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