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句誤了孩子一生的毒雞湯,你還在說嗎?
更新于 2018-09-11 ? | 瀏覽次數(shù) 0
父母就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應該及時告訴孩子錯誤的正確原因,而不是歸結到別人身上。
腦科學博士后“屠龍的胭脂井”曾在微博上說。
有一次她坐高鐵,后座一個6歲左右的小朋友不停地用腳踢她的椅子,持續(xù)上百次都沒有停。
她無奈地回過頭,跟小朋友的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我的椅子了?”
這位媽媽卻跟孩子說:“別踢了,阿姨生氣了!”
博士分析說:
“首先我當時沒有生氣,其次就算我生氣了”,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他這樣做是錯誤的,并且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原因。
父母應該說:“不要踢別人的椅子,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如果父母把原因歸結為別人生氣了,孩子會誤以為只要別人沒有生氣,那么他干什么都可以。
評論中有網(wǎng)友十分有共鳴,說家里來了一個親戚家的小孩,把她從國外帶回來的旅行紀念品一個一個擺在地上。
網(wǎng)友不好意思說,但是臉色已經(jīng)很難看了,最后小孩的爸爸只是說了一句:“別弄了,你阿姨不開心了。”
很明顯在別人家里亂翻東西是錯誤的行為。
但父母沒有指出孩子的錯誤,卻將這樣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流失,并且讓孩子錯誤地認為:
“我的行為哪里不對,我不知道,但是不能讓別人不開心,這樣將來會衍生出很多問題。”
腦科學專家指出,嬰幼兒期是神經(jīng)發(fā)射的敏感期,大腦呈一片空白,它將毫無保留地吸收外界信息,信息一旦入腦,即刻印在腦結構中。
如果父母把孩子錯誤的行為歸結到外人身上,而不是告訴孩子本身行為有錯誤,久而久之,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處事的方式,產(chǎn)生不可逆的影響。
父母總說:別……了,阿姨生氣了!
會讓孩子找不到本質的原因,而以別人的眼光判斷是非,變成討好型人格。
去年單位來了一個大學剛畢業(yè)的姑娘,她對每個同事畢恭畢敬,誰讓她幫忙她都答應,從來不會拒絕一句。
我原本以為她就是這樣性格好,直到那天下班后,看到她一個人趴在桌子上哭,我趕忙過去問她怎么了?
她哭了好一會兒才說:“沒事的,我就是覺得自己總是做不到對每個人好,感覺自己好失敗啊,就連我媽媽都說我不懂得看人臉色。”
她說小時候有一次,她在親戚家里玩得太開心了,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煙灰缸,她媽媽氣得大罵她是“犯嫌精”,指責她“讓別人不開心!”
她知道自己做錯了,可是媽媽每次的話卻讓她一直誠惶誠恐,生怕自己再給別人添麻煩,總是小心翼翼地看著別人的臉色。
她覺得凡事都要以別人表現(xiàn)出的不開心為準則,而不是自己對每件事情的清楚的認知判斷為準。
討好型人格的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經(jīng)常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使自己處于弱勢地位,這樣別人就不會嫉妒和攻擊自己,自己心里才會感到踏實、有安全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在所難免,父母應該做的是:
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錯的,錯誤的原因要有客觀的依據(jù)和準則。
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符合社會的公序良俗,所以需要改正,他的行為侵犯了別人的隱私,而不是因為別人生氣了等等,這樣孩子才會清晰地明白事情的是非曲直。
有智慧的父母會告訴孩子正確的道理,讓孩子在規(guī)則的前提下,安心地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從而避免了去討好別人或者以別人的臉色為邊界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
會讓孩子把錯誤都歸結在別人身上
這一段時間,表妹說,表弟越來越沉迷玩手機游戲,三次模擬考試,表弟成績一次比一次差,心思完全不在學習上。
中考前一個月,數(shù)學老師因為車禍腿部骨折,學校臨時換了老師,表弟中考落榜。
可表弟振振有詞:“都怪數(shù)學老師,要不是他受傷,我也不會考這么慘。”小姑也附和說,“就是,學校臨時換老師害得表弟考不好。”
每次表弟貪玩完不成作業(yè),小姑不批評表弟寫作業(yè)不專心,而是責怪老師作業(yè)布置太多。
久而久之,表弟做錯了什么事情都賴外界的原因,反正不會是他自己的問題。
海姆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說:每個孩子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和經(jīng)驗養(yǎng)成責任感。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如果不能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而是簡單粗暴地把原因歸結為其他,那么孩子不僅不能從失敗和錯誤中爬起來,還會摔得越來越慘。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告訴孩子錯誤的真正原因,才會讓孩子明白哪些行為不能做,為什么不能,從而培養(yǎng)出有責任感的成年人。
作家莫言說:人不怕犯錯誤,犯了錯誤,如果能帶著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
父母就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應該及時告訴孩子錯誤的正確原因,而不是歸結到別人身上,孩子才會真的明白事理。
教育的責任是任重道遠的,父母應該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