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感官失調角度出發(fā)了解自閉癥
更新于 2017-10-13 ? | 瀏覽次數 0
提到自閉癥,很多人都會把它和天才聯想到一起,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那么多的浪漫色彩,它具體是怎樣的呢?通過本篇文章。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根據最新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診斷標準,自閉癥臨床表現主要有:①社會交流障礙,包括社會交往障礙、言語和非言語交流障礙;②狹隘興趣和重復刻板行為,感覺器官的生理異常(障礙)。
自閉癥兒童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缺乏社會意識,幾乎不理會別人,待人如同待物,很少有眼神交流,語言發(fā)育遲緩或不會運用語言進行溝通,行為刻板,興趣范圍狹窄。30多年來,對自閉癥的診斷指標和分類雖然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但社會交流能力的缺失被認為是最核心的癥狀。
近年來,研究者發(fā)現自閉癥孩子的感官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調(困難),這也是DSM-V最新的診斷標準里提到的。
1
觸覺:討厭被觸摸或者擁抱,理發(fā)或者洗頭,刷牙,剪指甲;回避觸碰雜亂的東西;討厭衣服里的標簽或者線頭,摔倒后沒有反應,對觸摸有時沒有反應;刻意撞到人或者家具以感受物體的觸感;刻意尋求混亂或雜亂的狀況,例如指??;
2
聽覺:將手放在耳朵上遮蓋聲音;表現出對一些聲音的極端恐懼,例如吸塵器,警報聲,抽水馬桶的聲音,咖啡攪拌機等等;難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對孩子說話時無法引起孩子的注意;當有聲響時并不四處張望尋找聲音的來源;喜歡吵鬧的噪音或音樂,喜歡說話,哼哼或發(fā)出噪音;
3
身體移動和運動規(guī)劃:恐高;討厭旋轉,搖晃或者晃蕩;需要來自成年人的不間斷的身體協助,不反對被移動,但是也不主動移動;一旦動作開始,可以持續(xù)非常長的時間;意識不到從高處摔落也不做任何行動去阻止摔落;需要一直動來動去;有可能重復搖晃腦袋,前后移動或者跳上跳下;喜歡激烈的動作比如撞擊家具;喜歡主動移動的游戲(比如蹺蹺板,秋千);
4
視覺:容易受到運動的物體或人的干擾;回避直接的眼神交流;討厭陽光或其他明亮的光源;可能在普通亮度的光中瞇著眼看東西,難以察覺光亮/黑暗的區(qū)別;難以察覺物體的運動;經常撞到運動的物體上;對視覺信息反應遲鈍,例如路上的障礙物;刻意尋找視覺刺激,比如手指轉動或手指彈動;尋找明亮的光源,包括直射的太陽光;盯著轉動的電扇頁;
5
嗅覺:厭惡其他人并不會察覺的強烈的氣味或者味道,對非常明顯的不好的氣味并無反應,刻意尋求強烈的氣味;所有東西都湊上去聞一聞,包括頭發(fā)和衣服;
6
味覺:厭惡一些食物的味道,經常作嘔吃大部分的食物;對不尋常的味道或質感的食物并無反應;舔非食物的物體;尋找物體放到自己嘴里;
7
空間感、平衡感:不喜歡移動;回避任何負重的行為,例如跑步或者跳躍,尷尬的運動能力;容易疲勞;表現出虛弱,拖沓,四肢笨拙;握力不夠;聲音虛弱經常撞到物體和人;在桌上摩擦雙手;喜歡主動的運動,例如推拉;喜歡被擠壓和束縛身體;
8
身體內部刺激:當餓或者渴的時候容易發(fā)怒;穿越少的衣服越喜歡;對饑餓、口渴、上廁所的需要感知不到;意識不到飽;在不饑餓的狀態(tài)下也會一直進食;對體溫反應不靈敏(例如天氣熱的情況下也不知道脫下外套)喜歡強烈的味道,例如極度辛辣或者酸味;有可能會喜歡特別熱或者特別涼的食物。
自閉癥孩子的怪異、刻板、多動、分心、漫無目的、亂跑、尖叫、逃避、過分親近、過分尋求、恐懼、易情緒化等等行為,或許都與感官的過度反應或反應遲鈍、過分尋求感官刺激等有一定的關系。
孩子生理系統上的困難,不單影響個別功能的發(fā)展和表現,同時也影響孩子的社交互動以及情緒調節(jié)。
我們大部分的家長和老師往往只關注到孩子行為的表面。孰不知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對于這樣那樣的行為,是否想過他為什么會這樣?他存在怎樣的困難?他到底想跟我們表達些什么?
我們“潛下海平面”,換個角度看看,從感官失調的角度試著去分析和了解孩子。你會發(fā)現你更懂孩子了!